沉淀法處理打樁泥沙的具體步驟是什么
沉淀法是處理打樁泥沙(高濃度懸浮液)較基礎、經濟的方法,核心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泥沙顆粒自然沉降,實現固液分離。具體步驟如下:
一、預處理:泥沙收集與初步調節(jié)
集中收集
通過施工區(qū)域的排水溝、集泥坑等設施,將打樁過程中產生的泥沙(含大量水分的流塑狀混合物)集中引入沉淀池或專用處理池,避免泥沙擴散污染。
初步篩分(可選)
若泥沙中含有較大顆粒(如碎石、混凝土塊),先通過格柵、篩網(孔徑通常為 5-20mm)過濾,去除粗大雜質,防止堵塞后續(xù)設施。
調節(jié)濃度與 pH 值
若泥沙濃度過高(含固率>50%),可適當加水稀釋,降低黏度,便于顆粒沉降;
若水體 pH 值異常(如酸性或強堿性),可添加中和劑(如石灰、硫酸)調節(jié)至 6-9(中性范圍),避免影響后續(xù)沉淀效果或腐蝕設備。
二、沉淀分離:分級沉降處理
根據泥沙顆粒大小差異(粗顆粒沉降快、細顆粒沉降慢),通常采用多級沉淀池串聯,提高分離效率:
一級沉淀池(粗沉池)
作用:去除粒徑較大的砂粒、粗土顆粒(粒徑>0.1mm)。
工藝:泥沙進入池體后,流速放緩(通常控制在 0.5-1m/h),粗顆粒在重力作用下快速沉降到底部,沉降時間約 1-2 小時。
處理后:上層液體含細顆粒懸浮物質,流入二級沉淀池;底部粗沉泥定期用抓斗或螺旋輸送機清出(可直接用于回填或作為粗骨料)。
二級沉淀池(細沉池)
作用:處理一級池流出的含細顆粒(粒徑 0.01-0.1mm)的上清液,進一步降低懸浮物濃度。
工藝:池體設計為平流式或斜板式(增加沉降面積),延長停留時間(通常 3-6 小時),讓細顆粒(如黏土顆粒)緩慢沉降。
強化措施(可選):若細顆粒沉降緩慢(如膠體顆粒),可投加絮凝劑(如聚合氯化鋁 PAC、聚丙烯酰胺 PAM),通過電荷中和、吸附架橋作用使細顆粒凝聚成大絮體,加速沉降(投加量需根據試驗確定,通常為 5-50mg/L)。
三級沉淀池(澄清池)
作用:對二級池上清液進行深度澄清,確保出水達標。
工藝:池體體積較小,停留時間 1-2 小時,進一步去除殘留的微量懸浮顆粒,較終出水懸浮物濃度可降至 50mg/L 以下(滿足回用或排放標準)。
三、污泥處理與水回用
沉淀池污泥清理
定期(如每天或每 2-3 天)清理各級沉淀池底部的污泥(含水率通常 80%-90%),可通過污泥泵輸送至污泥濃縮池進一步脫水(如晾曬、機械壓濾),較終形成干泥餅(含水率<60%),便于運輸和資源化利用(如制磚、填埋)。
上清液回用或排放
三級沉淀池的上清液水質較清澈,可回用于打樁護壁、場地降塵等,減少水資源消耗;
若需排放,需檢測 pH 值、懸浮物濃度等指標,符合《建筑施工場界環(huán)境噪聲排放標準》及當地環(huán)保要求后再排放。
關鍵注意事項
沉淀池需定期清理底部積泥,避免污泥板結影響沉降效果;
絮凝劑的投加量需通過小試確定,過量可能導致水質惡化;
寒冷地區(qū)需采取保溫措施,防止水體結冰影響沉淀過程。
沉淀法操作簡單、成本低,適合處理中低濃度打樁泥沙,若泥沙濃度過高或細顆粒占比大,建議與板框壓濾機等機械脫水設備配合使用,提升處理效率。